前門23號:天安門對面的建築,到底是何來頭?佔據如此優越的位置
1901年,遠隔大洋彼岸的《紐約時報》登載了一篇文章,講的是一位美國工程師在北京城修築美使館的故事。美使館歷時兩年修成,雖是五棟不起眼的灰磚小樓,但是它的地理位置極佳。
小院的正北就對着天安門,南邊就臨着火車站,附近還有其他國家的使館,這一塊在清末被稱爲“東交民巷”。
百年已過,曾經的“國中之國”也早已變了模樣。唯獨不變的,是這天安門對面的建築,它擁有着百年前的西式風格,卻被改造出了古韻新風。

古韻新風
這片小樓的位置在前門23號,位於天安門東南側的一隅,前身是美國的使領館。它所在的這一片叫做“東交民巷”,最早起源於元朝,曾是北京人出售米糧的地方,因此也稱爲“東郊米巷”。明清時代繁榮不已,曾是重要府部所在之地。

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,這一片成爲了被列強瓜分的場地,多國在此修築使館,建立駐兵營。
1949年,中國徹底結束了被外邦侵略的屈辱歷史後,此前的外國使館紛紛宣佈撤出,前門23號被劃成釣魚臺前門賓館。
經過幾十年的滄桑變化,這五棟小樓也變得破敗不堪,建築的佈局也被打亂得異常嚴重,周邊新增了許多雜亂的建築。但由於前門賓館只限內部接待,前門23號外有高聳的圍牆和駐守的崗哨,也使得這片小樓成爲衆人矚目的所在。
隨着北京市新的涉外賓館紛紛落成後,曾經的前門賓館也因爲年久失修漸漸失去了它的效用。
但前門23號的小樓煥發着新古典主義的風韻,這使得對它的保護性開發顯得尤爲重要。尤其是有上海外灘3號的案例珠玉在前,這說明老式的經典建築也能在改造下煥發出新生機。

五府六部,歷史悠久
回顧前門23號的百年變遷,不能不追溯到東交民巷明清時期更加古老的歷史。東郊米巷原稱爲江米巷,最早見於元代。
元世祖主持開鑿的通惠河,連通了縱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,方便來往的運糧船直接沿途停泊,由此就形成了一條自東向西專門叫賣江米的巷子。

江米是南方來的糯米,當地人稱爲“江米”,後這條巷子就被叫做“江米巷”。
這時,它只是專門售賣南方送來的江米的小巷,沒有什麼知名度。到了明代之後,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北京,使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巷的地位開始發生轉變。
永樂十八年,皇帝下令翻修北京城,都城向南擴展到了前三門一線,江米巷也被劃入了皇闈內城之中。
由於棋盤街的設置,使得江米巷被劃成了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。東江米巷的位置獨特,它就位於皇城的大門口,所以這裏設立了很多官署衙門。

根據相關的典籍記載,明朝的宗人府、吏部、戶部、鴻臚寺、上林苑監、詹事府等重要的部門都在此駐紮,自此東江米巷成爲了明朝時期北京城核心的行政區域,也享有“五府六部”的稱號。

清朝也大抵沿襲了明朝的官府佈局模式,又在東江米巷新添了一些諸如肅王府、怡親王祠這樣的建築,周邊還有一些官員的宅子和民宅隱沒其中。往後東江米巷不僅是官府衙門的所在地,還是對外交往中心的所在地。
負責接待外國使臣的會同館南館就設置在東江米巷,後負責外邦文書翻譯業務的四譯館也併入會同館。乾隆時期曾經來華訪問的英國使臣,都在會同四譯館居住過。
清朝政府還與沙俄來往密切,曾設俄羅斯南館專門供俄國商人居住,後又專設俄羅斯館同俄國人,由此開創了東江米巷有外國使者專屬住地的先河。

國中之國,歷經劫難
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後,英法同清政府協商,要求派遣使臣進駐北京城。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城後,將位於東江米巷的親王府和純公府充作了英使館和法使館。此後,俄國、美國、西班牙、荷蘭等國,也陸續派遣使節來華進駐東江米巷一帶。

此時的東江米巷雖已成爲對外交往中心,但是管轄權依然爲清政府所有,而各國使館所佔地界也不足東江米巷的二十分之一,周邊仍有許多的官署、民居和宅邸。東江米巷也因與外交有關,改名爲“東交民巷”。
隨着時間的推移,東郊米巷的外國人越來越多。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,東江米巷至此淪爲“國中之國”。
當然,中國人民也曾抗爭過八國聯軍的非正義戰爭,清軍和義和團在1900年6月20日到7月14日,曾發起過對於列強使館的猛烈進攻。
但由於清政府優柔寡斷、打打停停,造成使館區被圍困56天后還是順利解圍。而這次攻佔使館區事件,也成爲了外國列強增兵入駐、奪取在華特殊利益的理由。

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聯軍達成新的協議,東交民巷的管轄權歸國外使團所有,並重新劃立了使館區的界限,將原來僅佔二十分之一的面積擴展至整個東交民巷。
而東交民巷原有的一些寺廟、民宅、官署和府邸等紛紛被要求遷出,或是被佔用,還進駐了外國軍隊專門守衛。

到了民國時期,外國列強在華的特殊利益和租界地並未全部收回,東交民巷繼續受到外國勢力的控制。動盪之時,東交民巷的使館區還成爲了各方人物的避難之所,比如,末代皇帝溥儀就曾進入過使館區的日本兵營尋求庇護。

1928年國民政府南遷至南京,各國使館也都相攜而去,自此,東交民巷作爲外交使館區的使命結束。不過各國都以簽訂的辛丑條約未履行完爲由,繼續控制着東交民巷,保護自己的在華特權。
1943年,英法美等國家雖與中國簽訂了相關協議,聲明廢除其在華特權,但是仍未撤除其在東交民巷的駐紮軍隊。直到北平解放後,東交民巷的產權才被順利收回,原來的各國使館和兵營被徵用。

結束屈辱,另作他用
東交民巷使館區唯一留下來的印記,就是這些各具特色的建築,它們就是記錄曾發生在這裏的歷史的鮮活印證。
像日本使館舊址,就是現存的東交民巷最古老的建築,具有濃重的歐洲古典主義的色彩。曾經的法國郵局則是近代折中主義樣式的建築,比如牆體爲中式的古典磚牆,再結合西式的門窗。

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後,東交民巷也結束了漫長的屈辱史,由市委、市政府等各機關單位進駐,許多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都被保存下來。
曾經的法國郵局變成了交民巷的郵政局和儲蓄所,以前的比利時使館變成了紫金賓館,之前的意大利使館舊址變成了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單位。
以前的美國使領館也變成了釣魚臺國賓館所屬的前門賓館,承擔起了接待貴賓的重任。

前門23號作爲曾經的美國使館區,也在中美建交的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1971年,尼克松和基辛格精心策劃爲名爲“波羅”的祕密行動計劃,開始向中國釋放積極的信號。基辛格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,以“得病”爲理由突然閉門謝客,並在巴基斯坦乘坐飛機前往中國與周恩來會晤。
飛機經過了五個半小時的飛行,終於跨越了世界屋脊飛抵了中國的首都北京。周恩來和基辛格的首次會晤,就是在釣魚臺國賓館中進行。
這次談話持續了17個小時,雙方雖有爭論但都開誠佈公地坦述看法,這也爲之後的中美建交創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礎。

歷史的車軌,冥冥之中又再次交匯,從而迸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。不過20世紀80年代以後,前門賓館漸漸失去了接待外賓的效用,由於資金缺乏加上年久失修,它已無法再承擔起之前的功能。
但其所在的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,本身就擁有着獨特的歷史價值,它們需要找到新的定位。2001年6月25日,東交民巷使館區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經過了百年的變遷,東交民巷使館建築羣局部破壞嚴重,它們需要從局部到整體更加全面的保護。
對於這些歷史建築的保護性開發,要注重保留它們的傳統街巷,要從不同程度維護使之恢復成20世紀初的院落佈局,要保留其本真的建築風貌,而周邊維修加固的建築不能去損害其原有的建築。

百年回眸,重獲新生
與這些舊式的建築不經意的邂逅,就像是與百年前的歷史來的一次交會,它警醒我們要勿忘曾經的恥辱,珍惜現有的當下。不過對於前門23號來說,更好的保護是發展。

結語
天安門對面的建築,已經走過了百年的風風雨雨。它是歷史的印證,也在時代的發展中重獲新生。回看過往,它曾經淪爲過列強的租借地,是國恥國辱的象徵。但我們現在望過去、走過去,會堅定地相信,它的未來依舊光輝燦爛!

參考文獻
[1]黎燕. 舊京使館區──東交民巷[J]. 北京房地產, 1995(4):3.
[2]王銘珍. 東交民巷的變遷[J]. 北京檔案, 1999(5):1.
[3]孫雅男, 雷曉宇. 前門23號:上流社會的一道屏風?[J]. 中國企業家, 2008.
[4]媛媛, 李鵬. 前門23號:用歷史承載時尚感[J]. 烹調知識, 2011(3Z):4.
[5]葉錚, 崔愷. 崔愷:一處近代遺產的保護和利用——前門23號院的故事[J]. 城市環境設計, 2009(9):8.